【黔茶四十载 寄语黔茶】
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
(之二)
让时间与茶同行
余海游
贵州茶发展迅速。从茶艺职业技能这个领域也可充分反映我们产业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从2009年贵州第一次参加国赛,个人赛获三个铜奖,到2016年个人赛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秀奖,团体赛获1个银奖一个铜奖2个优秀奖,茶席设计赛获1个银奖,4个铜奖,1个优秀奖,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我系统学习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了全国各地推介石阡茶的历程,无论烈日还是暴雨都依然坚守,免费请人喝茶,让大家认识了解贵州产好茶、石阡产好茶。我最大的快乐是递一杯茶给客人,换回一句“这茶真好!”;是茶农卖掉茶叶时的那份愉悦;是看到茶企联系到销售渠道、签订供货合同的欣喜和希望;是想到只要我们多推介一斤茶,我的学生们就可以更多的通过采茶挣到一年的生活费、零花钱。
2014年成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茶办),我被抽调至省茶办工作,开始了全国推介贵州茶和学习调研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茶产业发展的历程,这时的我逐步认识并坚信:“贵州茶是极好、极有竞争力的。”中央单位每年办公用茶、十九大会议用茶的采购,是对贵州茶最好的认可;在主管部门的严苛管控下、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它是有极强生命力的富民兴国的健康产业,正如拜访位于伦敦的英国太古集团旗下芬利公司总部时,其负责人Guy.Chambers所说,中国茶叶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的99%都出在贵州,因为它的安全性、规模化和性价比极佳。
贵州茶让我从一名乡村特岗教师一步步成为一名茶业从业者,是这个行业让我坚定了一生可以只从事一件事的信念,我将为此继续耕耘,与它一起前进。(作者系贵州省茶办品牌市场组工作人员、国家一级茶艺师)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聂宗顺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始终遵循着“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有余供应内销”的规定,由外贸部门负责收购,供销社负责代购,因而在市场上难觅其身影。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茶叶逐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迅猛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东茶西移”契机和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心态,决定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有利条件,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07年,省里出台了黔党发[2007]6号《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一股合力,纷纷出台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强势茶企、鼓励有识之士和民营资本投资发展茶产业,并从科技普及、加工升级、市场拓展、文化发掘等方面服务茶产业发展。短短十余年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茶园基地第一大省地位,实现“夕为‘皇室宫廷饮’,今入寻常百姓家”华丽转身的同时,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肯定。希望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心和支持茶产业发展,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尽心服务茶产业发展,每一名茶叶生产经营者严守职业道德底线,积极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想而努力奋斗!(作者系毕节市茶办副主任)
我与梵净山茶
肖楚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到印江农业局下属国有农垦企业——贵州印江梵净山茶场工作,在参加工作25年里,直接从事茶产业工作23载,梵净山茶成为我职业的伴侣。25年来,我们从梵净山深处到县城,到市里,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与梵净山茶一起走南闯北,一起分享争相品茗的喜悦。2009至2010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开展“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期间,我们选了又选的好茶,在百万人流中还要靠在京的熟人、老乡过来捧场,而现在“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成为贵州茶在北京叫得响的一张名片,据统计今年活动销售额达到五六百万元。2012年,铜仁第一次代表贵州参加北京国际茶展,那时忘了压力只有动力,做梦都在想如何去北京落地扎根做好“黔茶出山排头兵”。作为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建设者的一员,我亲历了梵净山茶品牌的系列变化:25年来,我把茶产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老是有一个放不下的结!担心如果茶产业发展不好,我们如何好意思说自己从事茶产业工作。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茶愿望。希望所有爱茶的人和茶的消费者都能喝到干净、生态、健康的贵州茶,二是茶产业愿望。贵州拥有出产好茶最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希望我们贵州整合茶业资源打造好“贵州茶”大品牌,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茶企等要拿出做大品牌大发展的胸怀、勇气和举措来做好贵州茶的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让“贵州茶”成为在全国、在国际经济叫得响的一张名片。 (作者系铜仁市茶办农艺师)
一杯茶里的诗和远方
杜 青
2009年,茶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经济收入的简单工作。2009年1月我开始接触茶叶,不会泡茶更别说怎么介绍茶,当年我丢下不满周岁的女儿,在“六如”林治老师那里学茶,同年10月至今,我在中茶所学习茶叶审评;为了学习加工制茶,2012年我们与贵阳春秋茶业合作建厂,2017年,我拜师贵阳春秋牟氏门下,在凤冈自家的厂里呆上个把月也是常事。为继续学习深造,2014年二胎后,我把不足半岁的二妹交给外婆抚养……
从评茶员到评茶师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国赛个人赛银奖……十年时间,我一直在学茶路上。2017年,中茶所首届茶叶审评师资培训班,全国21个省100多人报名,面试后仅45人进入培训班。2018年,中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首届茶叶师资培训班拉开帷幕。全班45人,有六位来自不同茶区(武阳春雨、雁荡毛峰、恩施玉露、福鼎白茶、白琳功夫制作技艺,崂山茶道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茶行业的经验。收获更多的是这些大咖给我的动力,如同茶没有好坏,更没有贵贱,即便是“贵”,也是“贵”在制茶时的付出,“贵”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
专业审评不同于企业销售、茶艺演绎,必须要达到客观标准的审评,就要强化审评训练,应该时刻记住作为一名评茶师最基础、简单的标准流程,不要忘记审评的基础和过程是什么。学茶,是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我们内在的修为。茶,苦在心头,润在心上。(作者系贵州省茶叶专家)
事茶十五年 甘甜自知
吴敏
2003年,刚到贵州的我偶然接触到了贵定云雾茶,我来到了贵定县云雾镇茶山上工作,那时在云雾镇你会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在茶山上蹿下跳,想把自己喜爱的茶亲手做出来,当地百姓都直截了当对她说:“就凭你?不可能!”然后,这个疯丫头在贵州茶山上一干就是15年,在茶山里的日子苦,无数次想要放弃。每次想放弃时,我都会问自己能不能再坚持一下,于是就坚持到了现在。这十几年间,我在云雾工作的茶叶基地上参与种植管理了1200多亩茶园。茶种上了,加工又是门大学问,书本上学来的加工知识远不够用,于是开始跟着当地茶叶加工师傅学习,手被反复烫起了水泡,要把好产品卖出去,又发现自己在茶文化方面欠缺,从2006年至今,我数次到中茶所学习,直到拿到国家一级评茶师资格证、国家茶艺师裁判员证。2006年是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开始,优质茶苗成了香馍馍,因为种茶做茶看到了效益,周边的百姓们也纷纷开荒种茶,于是在2009年我们建立了100多亩鸟王茶树群体种育苗基地,当地百姓也因为茶脱贫,改变了生活。15年来,我从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孩子的母亲,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贵州茶将会是我终身的事业,也是我心灵的寄托。
贵州的茶产业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和命运,很荣幸我能是其中一员。现在的我经营着龙洞堡国际机场旁的黔茶锦舍,我每天都看到一架架飞机载着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人来来往往,而我想做的只是对每一位来到贵州的客人说:你好,欢迎来到贵州,请喝一杯贵州茶。(作者系黔茶锦舍店长)
我与贵州茶的故事
徐 瑛
我于1963年生于贵州清镇市卫城镇。1981年高中毕业,考入原安顺农校三年制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的我,曾经从事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肥料、农业技术推广、农场管理、办公室等工作。但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一次偶然对别人的建议,竟成就了我在贵州茶叶战线——安顺茶区的行业里近20年的工作履历。20年的工作中,从不认识茶树,到西南农大进修茶学知识,之后亲历安顺瀑布品牌的培育与成长、精制茶生产线的管理、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一路走来,有辛酸、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喜欢、执着、热爱,就如一位领导赞誉我的工作时说到:“徐瑛同志的工作是走进茶园,进公园,走进车间,闻香气,评茶好坏,传文化。”我爱贵州茶,希望贵州茶让贵州的山越来越绿、贵州的水越来越清、贵州茶农的包包越来越鼓。(作者系安顺市茶办专职副主任)
黔茶激荡四十年 砥砺前行再出发
丁超英
承蒙茶业界的同仁们抬爱,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贵州老茶妈”。花甲之年,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黔茶的成长注入了浓浓深情,寄予了厚望。犹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正值芳华之年,带着朝气怀揣理想,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走进梦中的象牙塔。当时曾暗下决心,定不辜负贵州家乡父老的嘱托,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成材以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2018年,我六十岁,本到享清福的阶段,与我同龄的许多朋友,已经退休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我还是放不下黔茶出山的己任,与公司研发团队,共同研发出品专属贵州的助农惠民的老白茶,希望提高贵州茶叶的下树率,增加茶农的收入。运用新零售的营销模式,全国招募108位茶客茶窖创客联盟事业合伙人,助推黔茶出山。2018年,作为国家一级茶艺技能师、国家二级评茶师、国际香道师、国家茶馆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贵州老茶妈”,我正在践行当初的诺言,成立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有限公司,期望引领黔茶翻越贵州大山,走向世界,为贵州家乡父老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成为黔茶出山的参与者、见证者,参与并见证了黔茶与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秉承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全局的号召,我希望伴随着黔茶真正走出贵州,通往世界。我愿以我之力,推广中国茶道精神、传播中国福道文化,我愿以茶礼天下,聚福万家的理念,祈愿黔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公司董事长)
十元一杯茶 推动黔茶大众消费
李亚轶
从业几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两年“十元一杯”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的理念。黔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推动了黔茶消费的大众化。如今,国内外诸多饮品企业纷纷介入茶产业,贵州700余万亩的种植面积,有好山好水好资源,需要平台来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体验黔茶之美。如果我们利用现有渠道,进行规范、引导和帮扶,即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又在投入上极大的控制,就能逐步完善贵阳做为贵州省会城市的特殊贡献和作用。“十元一杯茶”能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程度,从卖茶的角度来说,是按1660元/斤在售卖茶叶,按这个价格零售的茶叶的选择面就很广,基本覆盖贵州茶,按每个茶楼每天进入200人次消费,就已达到2000元/天的营业额,“十元一杯”喝到贵州各地的好茶,对于消费者来说,“喝到就是赚到”“喝茶不是负担”,“十元一杯”执行的就是更精细、专业的“贵州冲泡”,培养大量的从业人员和引导消费者的饮茶方式和习惯;茶楼茶馆因十元一杯,变为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平台,茶楼茶馆的盈利会大幅攀升,“十元一杯”只是引子,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茶楼茶馆接触和消费贵州茶,了解贵州茶。(作者系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尽我所能 服务黔茶事业
赵玉平
贵州是苗、布依、侗、彝、水、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世居地,茶是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千百年来,各民族积累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结晶,茶文化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为发掘民族民间茶文化瑰宝,我和同事们承担了“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挖掘我省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近年来,我们围绕为茶农、茶企和会员服务宗旨,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我省茶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协会给予了我做事的平台,让我在黔茶事业的建设中,能够添砖加瓦,我将尽我所能,用以后的岁月,服务于贵州茶产业。(作者系贵州省茶协副会长、秘书长)
黔茶转身 文化先行
王 芳
贵州茶产业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已为全国第一,茶业产值增长之快速,超出最初想象,茶旅一体化发展、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贵州茶品质品牌的逐步提升和树立,都标志着贵州已跻身茶叶大省的行列。下一个十年,能着力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厚重的黔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系统呈现并进行保护传承,逐步向世人彰显黔茶品牌的魅力,贵州更能真正完成从茶业大省向茶叶强省的华丽转身。
贵州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百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几十万株古茶树及群落的发现以及众多朝廷贡茶的史书记载、都改写并极大提升了贵州茶在中华茶叶利用和人工栽培领域的地位。各地还保留了多种非常古老的民族茶俗文化,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猜测,这些茶俗文化的保留一方面得益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强力破坏;另一方面也因融入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世界而得到了较完整的传承。
做好本土茶俗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继承打造,能提升黔茶文化影响力。精心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精致有味的黔茶文化,需要注重发掘、凝练真正具有吸引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其次,文化继承,“继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保存,要进行调整改造,继承时应使其符合时代特征,赋予文化的当代生命力。立足贵州独有茶俗文化和民族文化及素朴的民居风貌,从消费者饮茶需求出发,结合当代茶道美学理念进行挖掘推介,将本地特色的布艺、银饰、陶艺等与茶文化相融合,构建黔茶特色文化映像及展示空间。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茶与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黔茶 未来精彩可期
施海
记得儿时,家里来客时,大人们在茶叶罐子里抓一些茶叶放入杯中,提起铁炉子上的开水壶,冲起那一杯香气四溢的茶。现在回看,这是一杯有温度和厚度的黔茶。顺沿至今,它的特点依然留存,有自己的风格。叶底鲜活匀整,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纯纯的贵州味道。
贵州茶园茶山茶厂随处可见。我们去寻找,去挖掘,去定型那份记忆中的味道。它出自本土,源于正宗,存于生产生活之中。茶馆里的茶香阵阵而来,茶事活动系列型多彩式地呈现。置身于浓浓的茶氛围里,我们对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份解读!
好茶是在生态有机的环境里种出来的,更是技术成熟加工出来的。有稳定的标准,安全的保障,衡定的品质,互联网的精推,我们正努力让“零零”后爱上茶,并俱使命感。我们逐步在有章法地打组合拳,以品质取得信赖,满足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运用知识付费等有利体系作为通道,提高价值归属,明确身份认同,这样,黔茶就是拿得出手的舒心茶了,顺势即进入互联互通环节,并在业内占有一席。
在黔茶出山这条漫长而有见、有闻、有故事的路上,处处是景,那人那境那一片叶,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珍惜的…… (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茶协副秘书长)
习茶坚定贵州茶自信
覃 玉
贵州茶叶品质不好吗?不是品质不好,而是努力不够,自信不强。贵州茶不出名一方面是我们之前在科技、栽培、加工等方面努力不够,而今,“贵州绿茶”获得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誉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优质特征,中国抹茶之都选在贵州铜仁,成百上千吨扁型“龙井”工艺制作的贵州绿茶销往全国,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英国立顿红茶进入贵州湄潭……这些荣誉皆在回答世人:贵州茶品质是很好的!
努力需要持之以恒,贵州茶人这些年的努力已让贵州茶走上产业强大的路,然而,很多人依然不知贵州茶品质好、不知道贵州茶现已具有市场竞争力、不知道贵州茶贸易能为茶商带来利益。而要传播这些内容,需要文化,“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其实是上苍对贵州的眷顾,因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态条件,才成就了贵州绿茶的优秀品质,让贵州绿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因高品质和无污染而扬名。让贵州人用贵州冲泡的方式说话,让他们泡一杯鲜、香、浓、醇的贵州茶——这就是文化的部分,以科技为基石,以文化为翅膀,让贵州茶飞到九州大地!
习茶,习什么?习茶之源,这里不仅是茶叶起源,还有茶叶种子之源(品种、育种、栽培等);习茶之具、之造,习茶之器、之泡,泡茶需要什么器具?怎样泡?习茶之饮,饮好茶,何为好茶?习茶之事,书茶之人从高堂到庙宇、从朱门到柴户,他们都说了什么?习茶之出,“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茶出于山南和山北各有不同?习茶之略,茶可俗可雅,高可达九天,低可入尘埃,如何俗,又如何雅?习茶之图……以上习茶种种,都是文化,学习文化,可了解文化,学习贵州茶文化,也是了解贵州茶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贵州茶为什么好!从而建立贵州茶自信,同时也是插上文化翅膀,带着贵州茶飞出去!(作者系茶先乐茶文化公司总经理)
人才培养 助力贵州茶产业发展
刘 燕
2014年9月,贵阳学院筹办茶学专业,开启了茶学专门人才培养之路。五年时间,作为贵阳市唯一的高等本科院校的贵阳学院,成为了贵州省第三个具有本科茶学专业的学校,目前已有茶学专业学生118人。
我参与并见证着专业建立的整个过程,贵阳学院茶学专业经历了培育、建成和发展三个时期,2014年,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贵阳市农委投入200万专项经费用于茶学专业建设;2015年,筹建的茶学专业建成了茶艺室和相关教学实验室,完成了贵阳市涉茶人员百余人的培训工作。2016年,贵阳学院茶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招生,服务和对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学校建成了茶学产学研基地5个,校级茶艺大赛如火如荼的开展,掀起一股学茶热潮。2018年,茶学专业作为贵阳学院的新建专业,获得了专业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也标志着茶学专业逐渐的走向成熟。
五年的时间,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我们欣喜的看到贵阳学院茶学专业像一颗小茶苗一样的茁壮成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祝愿茶学专业的明天更美好,愿茶学院为黔茶事业输出更多的人才。(作者系贵阳学院教务处处长)
与茶结缘 黔茶“香”约
罗斌
今天的贵州,“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每年到公园赏樱花,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总在想,让上海市民在赏花之后,端起一杯贵州茶,该有多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百年贵茶”在上海中环建设了600余平方米的遵义馆,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展销黔茶的永不落幕的博览会。接下来是“安顺馆、凉都馆、黔南馆”等,这里集中了贵州9地市88个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缩小版的贵州全景再现;是各地市、县到上海来招商引资的大本营;也是让人们熟悉了解贵州的窗口。
2018年3月15日首届顾村公园“赏樱花 品黔茶”万人品茗活动开幕当天,黔茶馆就有600多人次现场品鉴;现场销售额达5万余元,预售订单20万余元。这个由高校教师、律师、作家、股票操盘手、茶叶销售人员组成的贵州茶销售团队将大数据运用得炉火纯青。每天的客流量、销售额和订单都有专人统计,哪款茶好卖,哪款茶滞销,统统透过大数据分析出来。上海是全国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城市,茶叶消费每年在1000亿以上,其中47%是绿茶,贵州茶的亮点就是干净茶,生态是贵州的后发优势。贵州茶没有理由不来!
致敬,“黔茶人”。致敬,滋养黔人,芬芳国人,纵横千古,飘向海外的黔茶。(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驻沪办主任,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黔茶协会会长)
我的贵州茶缘
董品江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都离不开茶,喝茶不光对身体有益,还是我们社交的一种媒介。在我加入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感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的重视。比如在全国各地开展茶叶推介会和万人品茗的过程中,收获颇多,在省外推介时,很多人不了解贵州茶,我们就耐心介绍产品,介绍贵州生态环境。
2008年,在重庆的一次万人品茗推介会上,客人担心我们品茗的茶叶和售卖的品质不一样,我说:我们所有参加本次推介的茶企来重庆的目的,是要将我们贵州的好茶介绍给您们,如果品质不一样,我们就没必要来了,以此打消客人的顾虑。在省外推介会售卖过程中,客户担心没有发票,我们当场联系公司总部开票,我们承担快递费,展会还没结束,客人已经收到发票。真正做到诚信经营。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酿了茅台,品茶香。一首耳熟能详的“贵州茶香”不时在耳边回荡。从省政府下发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到我家乡湄潭县政府提出“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到“一棵树儿矮丫丫,开的白花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再到“贵州茶,干净茶,贵州冲泡”;到“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都是在加快支持贵州茶的发展。兰馨茶业公司使我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未来我们还将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不断涌现更多“茶庄园”,让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感受到、品尝到贵州茶的魅力。(作者系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